5月4日,立夏前一天。在这个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节气,中国东北迎来的则是春日的气息。
这一天,舒兰市平安镇学明水稻种植家庭农场的水稻秧苗开始植入稻田——嫩苗与土壤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宣告了吉林地区乃至吉林省水田插秧序幕的开启。
“我们的种子不需要浸种也不需要催芽,不但省工、省时间,而且秧苗根系发达、抗病力强。今年的水稻育苗从3月24日开始,5月初抢先插秧,8月末收割完毕,中秋节大米就能上市。”说起这些,农场负责人李学明颇为自豪。
五年前,李学明开始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经过反复试验、不断创新,在去年成功摸索出了一套“干籽丸化直播技术”。
用保水剂、包衣剂处理之后的种子呈现“丸化”状态,可以直接下田播种,减少了水稻育苗程序。有了这项种植新模式的加持,插秧和收获的时间可以比传统种植方式提前十天左右。每提前一天,都将决定大米在粮食市场的价格和先机。
李学明今年耕种的多亩稻田,只是全省耕地总量的数万分之一。
根据年公布的《吉林省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吉林省耕地面积达到.75万亩,位居全国第四位,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86%;当年,全省粮食生产再度丰收,总产量超过亿斤,增长率位居全国前十大产粮省首位。广袤黑土,正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耕作手段,显然使土地与人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有效。
在舒兰市平安镇西北方向九十多公里之外的全国产粮大县榆树市,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正滋润着松嫩平原腹地特有的黑钙土质。
榆树市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占有说,经过合作社几年来的坚持推广,“一块地产多少秸秆就还多少田”,已然成为当地农民的共识:“这个种植模式省时省力,还保墒,出苗齐。玉米品质好,能卖个好价钱,节本增效,国家还有补贴。”
在有着“天下第一粮仓”之称的榆树市,十八年来,粮食产量连续位居全国县(市)之首;五年来,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并始终保持在70亿斤阶段性水平——这是肥沃黑土给予人们的馈赠。
时至今日,全市已累计落实保护性耕作近万亩、实施秸秆全量深翻还田作业16万亩——这是人们对土地慷慨付出的回报。
吉林人都懂,种地是要讲究“礼尚往来”。
都说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就相当于是在给大熊猫“增肥”。
从松嫩平原来到松辽平原。在最早创新实施“梨树模式”的四平市梨树县,青绿色的大田依旧一眼望不到边际,数月之后就将诞出黄灿灿的果实。
在这里,以地表覆盖为核心,建立起的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施肥、除草、防病及收获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以自然解决的方案有效保护了黑土层。
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用一系列的数据证明了“梨树模式”带来的变化:“经过十六年的秸秆覆盖耕种,耕层土壤有机质从1.7%提高到了3.4%,蚯蚓数量从每立方厘米3-5条增加到60-80条,公顷产量稳定超过公斤,比常规增产了10%以上。秸秆覆盖遏制了风蚀、水蚀85%以上,还能减少化肥用量超过20%。”
年,吉林省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万亩,稳居全国首位。同年,“梨树模式”也有了“升级版”: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实施主体,打破农户间的土地界限,以公顷土地相对集中连片为一个单元,实施全程机械化操作——这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具的作用,推动整县实施“梨树模式”。
在黑土地保护示范样板的助推下,吉林省构建起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的保护路径,探索形成秸秆覆盖还田、深翻还田、碎混还田、米豆轮作、水肥一体化等黑土地保护模式,呵护来之不易的“饭碗田”。
“饭碗”里要有米,也要有菜、有果。花样翻新的土地可以输出无数种可能。
在位于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的恒通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户外白墙黛瓦恰似江南水乡。即便是在严寒冬日,室内也是菜绿花红。
产业园的52栋温室和2栋智能连体温室全部配套了物联网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只要一部手机就能远程控制大棚里的环境指标;水帘降温系统、内遮阳系统、电动放风系统等智能装备更是覆盖了园区的每一寸土地。
“以前我们加温、浇水、通风全凭感觉,现在有了智能温室大棚就完全不一样了,不再需要‘靠天吃饭’。”在吉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产业园负责人徐丽辉看来,恒通生态农业园区项目作为纳入《“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中长春经济圈规划的项目之一,以穿梭往返的送菜车辆为纽带,将在长春与公主岭双城之间建立起密不可分的联系。
“目前,育苗中心每年培育菜苗万株左右,每年的蔬菜产量可以达到吨左右。通过‘15分钟就业圈’,本地农民就能实现就业;通过‘半小时供应圈’,蔬菜就能配送到长春。通过这样的方式,未来,我们会更好地助力长春和公主岭之间的同城化协同发展,培育的种苗还能辐射到全省乃至全国。”徐丽辉说。
从去年起,吉林省把抓好“菜篮子”“果盘子”等工程作为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点工作来推进。随着“百万亩棚膜建设工程”的实施,到“十四五”末期,全省棚室面积有望达到80万亩,也将诞生更多的“徐丽辉”,为农民增收致富趟出条条新路。
土地的这一端,是“汗滴禾下土”的耕耘;土地的另一端,是手中的“中国饭碗”。我们端起的不只是一餐一饭,还有一份沉甸甸的吉林贡献。
吉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敦化市大石头镇三道河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谷凤杰:“近三五年,农业技术推广站每年都会给我们村进行农业技术指导,种什么种子能高产、每垧地用多少肥、怎样才能增产增收。现在村里种了鲜食玉米,用玉米秸秆喂牛,下一步还打算用牛粪养蚯蚓,用蚯蚓粪还田再种玉米,形成产业链。”
在谷凤杰看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惠农政策越来越好,农民也越来越爱种地了。未来肯定会打造出更多属于延边人乃至吉林人自己的品牌。通过启动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加快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再过十年左右,吉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千亿斤将不是梦想。
吉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白城市洮北区金祥乡富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雪:“光是去年一年,村里就改造了80眼电井,修了7公里田间路,有0亩地用上了有机肥,还建起了高标准农田监测站。现在我们正在普及推广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我觉得这将是以后的大势所趋。”
正像高雪说的那样,守田有责、管田有方、护田有力,才能粮稳心安——通过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和黑土地保护建设,“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还将持续打响。到“十四五”末期,全省保护性耕作面积将达到万亩,占全省适宜区的七成;“梨树模式”在继续推广的过程中,还会衍生出更加丰富的面孔、呈现更加鲜活的模样。
吉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德惠市金丰马铃薯生产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马健:“我们合作社引进了四大系列、20多个马铃薯品种,能带动马铃薯种植面积亩;每年帮助农民外销马铃薯0万公斤,增收多万元;每年还能带动多名百姓在本地就业。希望再过五年,我们合作社的社员能增加一到两倍,带动的户数也能翻倍。”
马健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让百姓吃上放心菜,带动更多人有工作、有钱赚。通过严格落实菜篮子市场负责制,提升冬季蔬菜保供稳价能力,吉林省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也将更加稳定。
从春发其华到秋结其实,年复一年。
我们脚踏黑土,眼望未来。满怀期待,但见生机无限。
于希望的田野之上,吉林仍将继续书写金色诗篇。
记者:商越洋黄丹
编辑:陈昕果味熙贝
视频来源:天池云
吉林广播电视台
吉林大喇叭
工匠精神|吉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制造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