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化部队发展小传二

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三甲吗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上回我们说到,早在军阀混战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在尝试组建机械化部队,然而彼时国力弱小,导致总体发展极其缓慢。这一点在抗战后期,由于美国的援助,也使得我国主要是国民党方面,有了一定的物质装备积累。

不过事实上,拿到美援的国民党机械化部队,很大程度上在一开始路就走偏了。

有关这点,我们在前文有所提到,即原本作为机械化部队而组建的国民党装甲兵团,事实上自打其建立之初,就一直在打各种攻坚作战(上海、昆仑关、松山)。为此,这些部队不仅依赖于其重型装备,同时也习惯了按部就班的堂堂之阵。

拿年初的新1军来说,其概略装备为:美式步枪2万支、冲锋枪4千支、轻机枪1千挺、重机枪挺、60迫击炮门、81迫击炮门、37战防炮门、55式战防机枪90挺、枪榴弹筒具、75山炮52门、榴弹炮12门、坦克45辆和运输车辆若干。

可以说,新1军与同期的美军在装备上极为相似,但打惯了在重武器支援下的战斗,却也渐渐使得人们忘记了机械化的本质。即事实上机械化作战更多强调是其机动能力,而机动能力很多时候却是相对的。

以当时中国的交通环境来说,全国就没几条像样的公路。而国军不说坦克吧,你的榴弹炮总得用汽车拉吧,可这样一来也就使得国军的整体机动必须围绕着有限的几条道路进行。

于是乎,就像超跑去了山地跟越野车比速度,国军的机械化部队失去了原本的机动属性,反过来倒是我军步兵常常用两个铁脚板打出了机械化部队的风采。最 的例子,是发生在年东北的威远堡之战。届时我军东野三纵在1天内奔袭公里,全歼了国军师,由此获得了“旋风纵队”的外号。

当然了,国军方面对此也不完全都是草包,事实上在解放战争开始不久后,国军亦尝试以摩托化步兵和坦克为主体组建“快速纵队”,以起到快速攻击的目地。但这个努力却因为下面几个原因,而最终归于失败。

个原因,是“快速纵队”的装备与编制本身就存在问题。以其装备的M3、霞飞和斯图亚特等坦克来说,虽然相对于彼时缺乏反装甲武器的我军而言,它们确实也勉强算是重型装备,但实际上在近战中却依旧无法抵御集束手雷和御炸药包的直接攻击。其次,也正是有鉴于坦克皮脆,故而为强化快速纵队的火力,国军编组了太多依赖道路机动的重炮。不过事实上,这种编组对于很少依托固定据点作战的解放军来说,实在有些高射炮打蚊子,无从着力。反倒是由于重型装备的拖累,使得国军的快速纵队就基本没快起来过。

相比而言,我军却是将大部分重炮予以集中,而将平射炮和迫击炮进行下放, 拉平了双方基层战术分队的装备对比,同时由于不受累于重型火力的拖累,也使得大部分基层分队可以较独立和快速的实施机动作战。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措施在后来 中也被我军进一步贯彻,并 发挥了我军在山地作战中的优势。

第二个原因是,“快速纵队”的后勤因素。即由于大量美制武器的装备,尤其是其炮兵的需要,导致其弹药消耗得十分快(美制速射武器的特点)。而大批量弹药的补给一样必须仰仗于公路交通线的保障,可事实上这一点反过来却又限制了快速纵队的机动能力。拿后来的淮海战役为例,届时即使是国军的精锐嫡系第5军,在战前为了保障弹药的供给,也不得不大批更换国产步枪和迫击炮。

第三个原因,是国军快速纵队的编制和指挥关系。即我们以2战德国为例,在战争时期其机械化部队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全军先导,有优先的指挥和统御权。而彼时的国军,比如其第三快速纵队,该纵队主要兵员来自伞兵,但下编的汽车连和炮兵却归属陆军总部,至于其坦克等装甲车辆又隶属装甲兵司令部。尤其快速纵队还不算既定编制,而是一种临时设定,这就使得该部队在命令的传递上严重缺乏时效性。外加上国军的行辕-绥靖公署-绥靖区-兵团/整编军-军(整编师)-师(整编旅)的畸形结构,又进一步恶化了快速纵队本就不多的反应能力。

,就算是这种半吊子的机动部队,在国军的作战序列里居然也属于稀有产物,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前后就没组建超过五个,每个纵队平均算下来还不到1万人。这种力量在动辄上百万的举国大决中实在太过渺小,何况国军在指挥方面还常常爱犯致命错误。相对应的,由解放军发展的装甲部队则走了另外一条道路。

要说起我军对于装甲部队的认识,最早还得追溯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当时初登战场的国军装甲车(2辆),就曾一度吓退了工农红军一个师(许湾之战)。但人民的力量总是无穷的,静下来的红军将士们随后便发现装甲车并无非敌。故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红军总是采取挖坑、埋雷,或者干脆放开装甲车的攻击方向,专打其背后的步兵。

而随着战争的发展,我军也曾一度考虑过组建部分车辆进行摩托化的运输,但最终考虑到投入与产出不相匹配,故而也都选择了放弃,但我军对于拥有自己的装甲力量却是一直非常渴望的。

等到年抗战一结束,中央军委就立刻给当时的我军炮兵学校发出专项指示:要求抽出精干力量,前往东北接收日伪军留下的炮兵、坦克、飞机等装备,以便建立我军自己的特种兵部队(注意,此特种非彼特种),而受领这一任务的人,叫高克,后来的解放军装甲兵先驱。

不过初到东北的高克及一帮技术人员,并没有原设象中的轻松。因为原本承诺将关东军装备给予我军的苏联人忽然失信,结果导致大批量原关东军的装备不是被苏联拖回了西伯利亚去炼钢,就是被大量销毁在原地。

高克等人几经周折,好不容易打听到原日本坦克修理场还有部分日军装备未及销毁,于是他当机立断带着一组人连夜就奔往该厂。可进去后高克他们才发现,这哪是什么坦克修理厂,横七竖八的汽车和各种坦克躯壳散落各处,活脱脱一个垃圾收容所。

但对于长期处于装备劣势的我军来说,此时的垃圾场那也都是宝贝疙瘩,于是高克等人在里面东拼西凑,硬是给弄出两台日式97坦克,还顺带俘虏了几个日本人。

同年12月1日,我军 支坦克部队在沈阳成立,届时该部队一共只有1台坦克和30名成员(另一辆在转移时因为日本战俘的破坏而不得不舍弃)。但窘迫的困境并未难倒肯为之奋斗终身的勇士,凭借着在各地积极不停的寻找和挖掘。至年初,我军坦克部队已成功发展为5台坦克和百余人的辅助兵员。

当年2月,坦克大队经请示东野总部,在东宁参加了围剿谢文东等土匪集团的战斗,谢文东等人做梦都不曾想到,土得掉渣的解放军居然一下子就上来了一个坦克排,瞬间就没了抵抗的勇气。战后,坦克大队的成员们纷纷表示,打得不过瘾,并要求上前线与去国民党战斗。

然而此时的东野野司是再清楚不过的,我军的坦克部队现在还只是个小家伙。为此,东野命令坦克大队继续训练和搜集坦克来扩张建制,仗早晚有得他们打。最终,至年初,坦克大队已装备有近27辆坦克,名成员和若干汽车,同时正式更名为战车大队,下编第1、第2两个坦克队和一个汽车大队。

此后的历史,直至年锦州攻坚战前,战车大队均有参战,不过东野总部在使用上与国民党相较却是截然不同的。即在成立之初,东野虽然也让坦克部队适度参与地方的作战,但其总体任务却是辅助和培养性质的。即,东野并不因为前线战事的紧张,哪怕四平之战的危机时刻,而让初生的装甲部队盲目参战,损耗元气。同时东野在对坦克部队的定位上也颇有心得,如年的德惠之战,就是以战车大队的7辆坦克进行千里奔袭,一亮相就让对面的国军傻了眼。可见从全局来说,解放军要比国民党更懂得什么叫机械化作战的本质。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在传统的观点里,建国前似乎解放军的坦克部队都来自东北野战军,但其实除了东野外,其他的三个野战军也先后通过俘虏、接收,组建了自己的装甲部队。其中以三野为例,在年鲁南战役后,三野就利用缴获的6辆美式坦克在山东沂水组建了自己的装甲部队(华东坦克大队)。而彼时要知道,这正是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之时,该部能坚持下来是多么的不容易。

可以说,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军从无到有,白手起家拉起了一支拥有各型坦克达辆、装甲车辆和汽车辆的装甲部队。

那有朋友可能会问了,既然建国之初我军拥有这么多坦克装备,那为什么抗美援朝初期就没见 用上呢?

事实上,这一点恰恰是我军和国民党方面的 不同,即在很大程度上我军往往都是从全局去考虑问题。在当时我们是有不少坦克,但却基本来源于缴获,其中即有日本的97式,也有美国的M3。并且新中国百废待兴,重工业基础薄弱,故而几乎坦克的一切必要配件,我们当时都造不出来。而这也就意味着哪怕它们能走上战场,却也只能是打一少一辆。更何况说 毕竟属于山地作战,美军的空中优势又十分突出,为此尽管坦克会加强一定的 突击能力,但毕竟也是饮鸠止渴,非长久之道。相对来说,国民党的装甲兵团自成立之初就一直被用来拆东墙补西墙,表面上虽然也赢得了部分胜利,但长远来看却制约了其总体战力的发展。

等到抗美援朝中期,我军开始成规模的更换苏式武器,这时候大批T34,SU-自行火炮乃至IS2重型坦克的装备使得我军一下子富裕起来,不过当此之时我军并没有飘。

其中 的原因有这么几点

抗美援朝的前期作战使得我们发现,美式机械化部队固然火力凶猛,但其严重依赖道路的机动能力,在某些程度上其实是个负担。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大程度上, 步兵战术在朝鲜战场是历经过最少两次重大转变。 次主要是在两次战役期间,该期间我军还是以国内解放战争期间为模板,将大部分营以上火力进行集中,而营以下火力下放至连。

其中以连为例,每个连下编三个基干排和一个迫击炮排(后来改为机炮排),迫击炮排一般有2-3门60迫和若干掷弹筒,这是整个连队的主要火力输出,相比同期的美军连级单位而言, 的不同是 缺乏反装甲火力和连属机枪。为此,一般是承担主攻的连队会获得营部下放的重型火力,这也就保证了至少在主攻方向上的 连队能基本压倒对面一个排。

而与此同时,强化连而弱化营也有助于 在朝鲜山地的大规模穿插运动,不仅符合我军的作战习惯,也有助于抵消联合军的火力优势。

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军,在连一级上并不比 富裕太多,基本上也是三个排加一个武器排,但其整体战术是依托装甲、炮兵和空军构成立体攻势,故而对于道路有极高要求,为此美军极少采用纯粹的步兵连队担任穿插任务,这一点也由于朝鲜的山势而被进一步放大。

所以在整个战争的前两个阶段里,我们会发现, 经常是以小分队快速完成穿插和阻击,威胁联合军的侧后,等到联合军摆开阵势好不容易清理掉 的某个小阵地后,结果却发现 的主力已在后面建立起了更密集的防线。

可以说,正是这种战略上的先手,使得 在大的层面上总是得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击联合军一部。而反过来说,如果此时 忽然采用自己并不熟悉的装甲部队去做突击力量,适不适合山地还一说,最关键的是,在美军的空中优势绞杀下,其无疑会遭受极为惨重的损失。毕竟说到底,此时已经不是朝战刚刚开始那会儿了。

也因此,整个抗美援朝期间,我军装甲兵主要采取的是小群伏击和火力支援的方式来配合步兵作战。其中马良山之战即算是其中典型。

当时中美双方以临津江为分界线进行对峙,马良山位于临津江西岸,属于重要的桥头堡,一旦该地被美军占领,则美军向北能威胁我军中部枢纽铁原,向西南则可以攻击开城左翼,为此,夺取该地刻不容缓。

此时,马良山正由英军的苏格兰皇家边防团驻守,其不仅在各高地上构筑了大量地堡,更围绕着整座山以地雷、交通壕、散兵坑建立了多个相互独立,却又能彼此支援的支撑点。也就是说,如果不能迅速全面的解决战斗,则 就必须一个个的拔除马良山的火力点,而这对于 来说却是最不愿意见到的事。

为此, 第64军专门成立了联合指挥所,不仅集中了75mm口径以上各型大炮约60门,更专门从许光达将军手上要来了两个未满编的坦克连(6辆T34、4辆IS2)。而在计划方面,为保证步兵在冲击前能 的清理掉英军的火力点, 装甲兵选择在总攻前一日夜间缓慢前移至隐蔽射击阵地,并给每辆坦克都标定了直瞄和间瞄的射击目标。

11月4日下午15时, 一反常态的没有在夜间发起攻击,而是忽然集中炮火对马良山一线阵地进行15分钟的火力急袭,坦克分队则算准时间,在每个炮弹炸点炸开时跃出隐蔽阵地对英军进行射击。结果,仅首轮射击, 坦克就摧毁了英军的指挥部,并击毙了该营营长。

时,我方炮火开始延伸并做出冲击架势,躲在防炮洞里的英军赶紧连滚带爬的进入一线阵地。然而等到英军步兵进入战斗位置却不见 步兵而纳闷时, 的喀秋莎火箭炮开始发威。

随即, 步兵在坦克掩护下跃出阵地,向英军主阵地发起 的冲击。

此后的故事,考虑到这个战例算是比较典型的多兵种协同作战范例,故而后面我们再找机会独立开篇。。

总之,马良山一战, 以坦克配合步兵,很好的完成了进攻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马良山一战也算是抗美援朝中我军装甲部队比较典型的战斗案例,这和联合军方面惯于使用坦克进行突入有很大不同。当然,细究这个原因主要还是联合军方面,步兵战斗意志比较薄弱,故而他们主要得依托装甲部队进行攻击。再者则是因为毕竟美国佬有钱,而我们虽然换装了大量坦克,但国力的悬殊,还是让我们在每次使用时都不得不好好掂量掂量手中的筹码。

不过非常有意思的是,也许正是因为 中关于坦克间接瞄准射击的实践和学习,使得我军很早就对自行火炮有了十分深刻的记忆。此后可以说我军之所以大力发展自行火炮,除了受苏联影响外, 实际上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 初期,我军往往由于缺乏火炮而难以歼灭坚定死守的联合军重兵集团,最 的莫过于砥平里。即后来联军也发现了,每当他们不再因侧翼威胁而盲目后撤,反过来是据险坚守时,缺乏重型火力的 往往是奈何不了的。而骡马化的炮兵一方面本身运载力有限,同时骡马、驮马等牲畜每天的消耗从来也不比人少,尤其这玩意儿它还不防弹。相对来说,装甲化的自行火炮不仅行进半径更远,而且其装甲也带有一定的防护性。

不过不管怎样吧,解放军装甲兵在朝鲜作战中的经验更多的是以小群单位进行作战,所以战后一度也让人怀疑解放军是否已忘记了机械化作战的本质。但事实上,作为全军首任装甲兵司令员的许光达大将,不仅没有因为朝鲜的小群作战经验而骄傲自满,反而是满怀热情的向李德胜大大提交了他关于装甲兵建设的系列文章《陆军的发展趋向及装甲兵的运用》。该文不仅显示出许光达大将出色的战略眼光,也奠定了我军装甲部队建设的基本思路。

而这,将是下一个故事了。

这里是帝林,感谢你的观看

全文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1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