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稻渔综合种养迎来双丰收

刘军连现在哪里就诊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ys_12559/
                            

金秋时节,在德惠市稻蟹综合种养示范区长义家庭农场,来自全省的稻农代表纷纷看稻穗、问专家,向技术人员咨询种养殖窍门——这是吉林省稻渔综合种养推进会的热闹场景。

稻渔综合种养具有一田两用、增质增效的优点,在提升稻米品质的同时,还能增加额外收入。我市年开始尝试该种养模式,到年,种养面积从亩发展到12.5万亩,农业经营主体达40余家,围绕蟹田米注册商标20余个,带动农民就业约0人,综合增收1.34亿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也帮助农民树立了“大食物观”。

我市将稻渔综合种养列为农业重点工作,在《长春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长春市渔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快推进长春市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方案》和《长春市渔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中,明确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渔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路径。

我市统筹省市农业扶持项目和资金,合理利用省级乡村振兴渔业绿色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等,优先扶持稻渔产业,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今年,在市财政万元稻蟹专项资金的扶持下,我市推进稻田养蟹全产业链发展,形成集蟹苗培育、苗种越冬、成蟹养殖、商品蟹育肥、跟踪服务、疫病防控、体系培育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增加到13.26万亩,其中,稻蟹种养面积9.72万亩,占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的73.3%。

市农业农村局发挥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市植物保护检疫站的人才科技优势,深化与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合作,依托科技小院、创新驿站等,开展种养技术、水稻品种、水产苗种、种养模式对黑土地保护和化肥农药减量的深层研究,取得了第一手资料。组建稻渔科技服务队伍,以市级水产技术推广科技人员为骨干,各县(市)区水产技术推广科技人员为成员,对种养企业和农户进行培训指导,印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手册》,让他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重点打造推广长春市渔业信息数字化服务平台,为种养企业和农户提供数据实时跟踪分析、技术和资讯等服务。

今年,我市联合行业龙头企业——辽宁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以股份合作方式在德惠市成立吉林省蟹稻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目前一期工程实施面积亩,投入“光合优质扣蟹”公斤、“光合1号”大眼幼体公斤,预计年底将实现稻田综合效益翻番。

为实现苗种的优质安全供给、实现本土化培育,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扣蟹养殖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加大技术攻关和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形成了公主岭蓝谷、德惠蟹稻家、农安龙旺等蟹种培育基地,年生产能力在10万公斤以上,可有效满足周边种养企业和农户的苗种需求,为我市稻田蟹种供应提供安全保障。

各县(市)区结合区位优势和资源状况,积极推动适合当地的稻渔新业态经营方式,“稻渔+文化”“稻渔+休闲观光”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德惠长义家庭农场、九台红光水稻农机化生产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稻田公园文化,赏稻画、抓河蟹、品稻米成为市民休闲新选择。

作为吉林省水稻主产区之一,我市有着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良好基础,将利用3~5年时间,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15万亩,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产学研有机融合,遴选优秀模式推广应用,不断提高从业者业务技能,推进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发展,实现稻渔产业“强”、稻渔环境“美”、稻渔产品“优”、稻渔主体“富”的目标,全面提升我市稻渔产业效益和竞争力。

来源:德惠市、长春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2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