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医院哪最好 http://m.39.net/disease/a_9118286.html
《系辞》说:“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
有人说:“解读《易》应该着眼于文字。对卦象的解读可能有很多种,但文字的含义是唯一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卦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易》与他著作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而《易》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以象数寓至理,准天道以立人道,究合天人之间。象数所寓之理,人不容易看明白,文王才系辞以助解读,等于给图像加了个简要说明,提示读者。读《易》须观其象而玩其辞。
《乾》卦第二爻文王所系之辞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八个字,照字面讲很通俗明白,也很简单。但是我们深入地想,文王为何把这八个字系在这一爻,而不系在其他五爻,道理在哪里?
阳爻称“九”,所以第二爻,题作“九二”。“见”读为“现”。“田”是土地,田野。为什么是“龙”出现在田野?我们得知道“《易》兼三才而两之,故六”。《易》每卦有六画,称为六爻。这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天地人皆有有阴阳,所以是“六画”。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所以最上两爻代表天位,最下两爻为地位,中间两爻是人位。乾为龙,所以《乾》卦六爻皆以龙喻。第二爻在上位,所以是“见龙在田”。
下句说“利见大人”,显然说的是“人道”,讲人际关系。“大人”是谁?不是普通百姓,是手中握有权力的人。最高权力在哪儿?在皇帝手中。我们今天说“九五之尊”,源于《周易》,《乾》卦第五爻题为“九五”,五是天位,尊贵之位,是皇帝之位,所以称“九五之尊”。过去把皇帝叫“真龙天子”,也是从《乾》卦这里来。
范仲淹《岳阳楼记》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就是朝廷,中央政府,“利见大人”我们就明白了。那么“见龙在田”呢?这“田”说的就是范仲淹所谓的“江湖之远”,不是中央,实际就是地方,引申一下,这“田”也就是民间。
“见龙在田”,这条“龙”流落民间了。本来是君王的料,却流落到了民间。你看那个汉宣帝刘询,因为巫蛊之祸,流落到了民间,后来被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后即位为皇帝,所以是“利见大人”。
为什么是第二爻“利见大人”呢?这其中也有玄机,文王也不是随便说的。《易》有一套关系学叫“比应”。
“比”就是邻居。六画卦中,相邻两爻,其关系为“比”,即初与二比,二与初、三比,三与二、四比,四与三、五比,五与四、上比,上与五比。
六画卦中,上下卦相互对应的两爻为“应”,即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为应位。应位上的两爻一阴一阳,此两爻为应。如果相应的两爻都当位为正应。如果应位上的两爻同为阳爻或同为阴爻,为失应,亦称敌应。
孔子说:“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九二刚而居柔,言信行谨,能屈能伸;正而居中,心诚无邪;上下比都是阳爻,而且都“当位”(初、三皆阳位,阳爻居之),犹如领袖人物脱颖而出,众贤才聚集周围,博施济众,化民成俗。善世而不伐,具有君王之德,故曰“利见大人”。
王弼注:“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于地上,故曰‘在田’。德施周普,居中不偏,虽非君位,君之德也。初则不彰,三则‘乾乾’,四则‘或跃’,上则过亢。‘利见大人’唯二五焉。”
尚秉和说:“利见者,言大人宜于此时出现也。郑康成谓利见九五之大人,非,五无应也。”
或训“见”为“拜见”,着眼于应位;然二、五皆阳爻,为敌应,非尊卑承顺之应,且乾卦“用九”曰“见群龙无首”,正群雄逐鹿之时,“见”读“现”为是。
孔颖达说:“二之于五,俱是‘大人’,为天下所‘利见’也。”虽谓“大人”非九五,但亦读“见”为拜见。
程颐则曰:“以圣人言之,舜之田渔时也,利见大德之君,以行其道;君亦利见大德之臣,以共其成功;天下利见大德之人,以被其泽。大德之君,九五也。乾坤纯体,不分刚柔,而以同德相应。”合诸说而为一,虽能自圆,然已非爻象之旨。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此以人事言,自然之象亦在其中。以下五爻之小象,言人而兼天。“德”,恩泽;“普”,遍。非常之人常为非常之事。“龙”在民间,德惠百姓,遍及男女老幼鳏寡孤独。
《后汉书·种暠传》:“后凉州羌动,以暠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乃许之。暠复留一年,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暠与相揖谢,千里不得乘车。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入为大司农。延熹四年,迁司徒。推达名臣桥玄、皇甫规等,为称职相。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闻暠卒,举国伤惜。单于每入朝贺,望见坟墓,辄哭泣祭祀。”
若种暠之所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离任之时,百姓怀其德。君王之事,不过如此。有其德而无其位,亦所谓“见龙在田”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