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儒释道有着不解之缘。儒家养心,“仁者爱人”以和为贵,茶以政德;佛家养性,以和为尚,茶和天下;道家养身“无为”,以和为道,品茗长生。正是茶,给了儒家正气、佛家和气与道家清气,也给了茶家自身的雅气。正、清、和、雅,构成了中国的茶文化。
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颇被寺庙僧人所崇尚。佛家追求化解人生中的烦恼,使心灵得以静化,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他们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
河北也是中国禅茶文化之源。“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成为“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
唐代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从谂禅师处,请教如何是禅,禅师说:"吃茶去!"这三个字见仁见智,直指人心。
爱茶的和信佛的人越来越多。茶润心,禅静心,成为共识,也成为茶禅文化共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华夷花木考》记载,宋徽宗和钦宗被俘押往金国途中,路遇庙堂,空有两尊巨大的金刚和香炉、石盂而已。一位胡僧揖拜,问从哪里来,让童子点茶。徽宗和钦宗一路折磨,觉得那茶分外香,喝了还想喝。可是当他们再想喝一碗时,发现胡僧、童子杳然无踪。两人壮壮胆,向后园走去,空寂无人,只有一间石室和胡僧石像,原来就是刚才献茶的僧人。当代东北茶人赵天明认为,此地乃辽宁朝阳一带。
朝阳凤凰山是燕、辽时享有盛誉的佛教圣地。早在年前,燕王慕容皇光就修建了迄今为止东北地区最早见诸史籍的佛教寺院-龙翔佛寺,因此成为东北佛教的"祖庭"。北塔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佛塔,从初建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可想而知,漫长历史长河中,多少僧人在此修行品茶,一任时光而过,也无风雨也无晴。
金国诗人张子羽《宿宝应》诗云,“禅房拌茗饮,岂待酒中趣”,禅茶相伴,趣味盎然,更待何求。这种隐逸自适的人生体验由于茶的介入更显得超然物外、悠闲自得。
文学家王寂出巡辽东时,得到僧人以茶相待,“僧上首性润邀予啜茶于东轩”,也表明了僧人饮茶待客的生活习惯。
辽金塔林遗址中,出土黑釉茶盏,是饮茶的主要工具,该器物的出土从实物角度证实了寺院日常饮茶的事实。
年咸丰年间,沈阳诗人喜麟《挦扯集》中有《茶僧》:
闲取茶经阅,瓢研别有称。
旗枪难当酒,茗荈竟名僧。
顾渚灵根茁,蒙山宝相凝。
余甘消渴未,入定苦吟曾。
舌本禅能味,头纲价待增。
春风生两腋,秋水悟三乘。
拈处心花灿,烹来佛火腾。
诗清多饮候,方外集良朋。
年6月11日,在德惠应行慈师傅邀约,到他的佛堂喝茶。看到他在营口盖州和诸多僧人合影,寺庙名为——“归茗寺”。茶,就是茗;茗,就是茶。竟然在东北还有一座以茶命名的寺庙,可见东北这片神奇的土地,茶和佛教的结合程度如此天衣无缝。
归茗寺,建于唐代。此时东北渤海国深受大唐文化影响,茶文化也逐渐兴起。归茗寺,无疑是那句佛门灵语“吃茶去”的最好的归宿,最理想的禅茶一味的佛门净土。明代为东北第一大寺院。可惜的是,文革期间惨遭迫坏。
圆霖法师,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幼时接受慈母佛法教育,十二三岁就爱茶念经。他家的门前是弥陀寺,他常常跑去和那里的僧人一起学佛,遂有了皈依佛门来普度众生的念头。作为归茗寺住持,呕心沥血,粗茶淡饭,节衣缩食,披星戴月,吃尽了世间苦,最终在年重建归茗寺。
从此,归茗寺的僧众和香客、游人,都可以到此品茗谈佛,尽享禅茶一味。
而今,吉林德惠鳇鱼岛附近三座寺院,也可以时而体验清净典雅、古琴悠扬的禅茶文化。